天财学子在路上


更新时间:2019/12/02 阅读次数:276

七十载栉风沐雨

天财学子在路上

今年十月一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七十载光辉岁月,一百年栉风沐雨,这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初生到繁盛的成长史,也是每一名天财学子挥洒汗水、满载收获的旅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连年的战争对国内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人民温饱问题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规范化的生产制度亟待建立。在公私合营的浪潮中,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现代化企业在新中国的雏形刚刚建立。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神州大地,数以万计的青年放下手中的镰刀、锄头,走出工厂,走出农村,走向考场。1977年的寒冬因青年知识分子的热血与才情变得分外温暖。经过统一的考试、招生流程,最终,三十万知识青年脱颖而出,迈入大学校门。七十年代的校园生活是对知识的渴求,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相对匮乏的时代,书本就是青年学生眼中的光,是脱离繁重的农活与生产劳动的重要途径。

二十世纪末期的几十年是承载中国人民腾飞梦想的几十年。我们感慨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向往着大哥大、彩色电视机、因特网这些现代社会特有的科技元素,却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像一颗颗螺丝钉,团结、笃定、高效运转,奋斗在锦绣中华的每一个角落。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更加强调“公平”概念,从制度层面上摒弃了“吃大锅饭”的陋习,这一亮点也在高考制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农村学子和城市学子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十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不仅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宝贵机会,更是一份稳定的、受人尊敬的工作。这便是“知识改变命运”在新中国制度体系设计下的完美诠释。当孔孟思想流行于田间地头,青年们在课余时间谈论起电流与力学,一个民族也便有了崛起的希望。那时候的高考制度,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致学、笃行的专业型人才。毫无疑问,八十年代的校园生活,是纯粹的。

千禧年的钟声宣告着新世纪的来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繁荣与泡沫交织,是历史为这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信息技术、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挑动着国人的神经,也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梦想。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更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宣告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决心,在今后的几十年间也吸引了大批青年“下海”赴深创业,开启了“全民创新、全民创业”的浪潮,为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注入了全新的活力。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2008年,我们挺过了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的难关,又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六十岁依然青春澎湃的中国形象。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格局,也对青年学子的国际化视野提出了要求。

新千年的校园生活,是多彩的。对英语学习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不学“哑巴英语”,也体现在对课外英文读物的阅读中要求。高考不再局限于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占据了高考试卷上相当大的比重。此外,素质教育也是千禧年之后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社会上给学生“减负”的呼声日益强烈,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学生们从小就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体育、艺术培训,用哲学、艺术的眼光感知社会,反过来又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迈入天津财经大学的校门,学子们进入财税知识专业学习阶段,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祖国在金融财会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如今,许多学子都会选择在研究生或者本科阶段出国留学,国际化的视野提高了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学成归国后,必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新千年的校园生活,热情洋溢,开放、多元,学生们在象牙塔中恣意挥洒着青春和才华,我们的母校——天津财经大学,也为学子成才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2019年是祖国成立七十周年,虽然当今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安定因素,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是,天财学子以及全体校友有信心、有能力、有意愿,与祖国一道,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而不懈奋斗!

【作者信息】

韩思洁

国金1501班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