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发展、再造“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校党委书记、校长刘金兰谈“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天财实践”


更新时间:2023/11/17 阅读次数:99

服务经济发展、再造“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校党委书记、校长刘金兰谈“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天财实践”


当今,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间节点。世界也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领增长的新旧动能快速转换,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出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教育强国的命题之下,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经人才?


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天津市教委、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推出的《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教育强国的天津实践—2023天津高校校长访谈”中,天津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刘金兰充分展示了天津财经大学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生动实践。

图片

刘金兰校长说,摆在高校面前的难题,不仅是如何应对变化,更要超前去把握整体局势和产业变化,甚至是主动求变。财经类专业直面中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直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型、各层次人才培养。“新财经”既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一环。这些年,天津财经大学一直在推进“新财经”建设,对建设的战略方位进行重新部署,对传授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进行重新认识。

,时长45:20


学情调查识别出了“培养链”上的关键缺口

2016 年财经类院校工作会议上,天津财经大学提议财经院校共同开展学生成长学情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学生的视角描述大学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努力和学习收获等情况, 以便发现学生能力缺口,识别培养短板,优化培养实践。2017年开始,天津财经大学联合28所国内财经高校建立横向调查网络,连续五年开始学情调查。迄今已有26万余名大学生参与,获取有效信息1000余万条。


通过首次学情调查的结果分析,学校发现被访学生在数字基础薄弱(65.66分)、量化分析能力欠缺(67.64分)、书面表达水平不高(68.1分)、解决问题能力较差(66.58分)、信息收集方法手段不足(70.52分)等五个方面存在明显的能力缺口。而这五个方面恰恰是财经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链”上的五个关键环节。更为严重的是,在当时,适应财经院校学科、学生特点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体系普遍缺乏。于是,天津财经大学下定决心,要开垦这块“处女地”,种好这块“试验田”,啃下这块“硬骨头”。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分析、论证、准备,天津财经大学在2019年初召开“本科教育改革推动会”,明确将“新时代财经数字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将数字知识、数字技能、数字交流协作、数字问题解决和数字伦理道德作为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五大“培养域”,全面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再造


近年来,天津财经大学紧密围绕“高度、深度、温度、挑战度、器度、广度、有效度”七个要素,优化培养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新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构建学校导、专业谋、教师引、学生动的高水平人才协同培养体系。


通过开设全校核心素养必修课构建“新财经”人才所需知识体系。2019年天津财经大学重新修订了全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与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其他专业实现交叉融合和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实现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两个维度,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信息素养、量化分析、学术写作、应用文写作、商业伦理道德5门课程作为全校核心素养必修课。通过全校核心素养必修课的开设,引导再造与“新财经”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同时,通过设立数据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大数据管理决策实验班推进以“新财经”人才核心素养为重点的专业综合改革。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大类根据“志愿优先、择优选拔”的原则,开设了大数据管理决策实验班。实验班以大数据管理决策卓越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重点突出数字经济背景下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管理问题并做出科学管理决策能力的养成。人才培养过程基于“管理决策工具+管理决策能力”双驱动理念,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实践环节进行重新再造,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效果。


此外,为解决传统财经人才培养过程知识点分离割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互脱节等问题,在全部的经济学、管理学大类专业开设VBSE综合仿真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高仿真工作环境、业务流程和业务数据,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方式的演练,理解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信息化手段使学生感知企业实际业务处理流程,对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等“新财经”人才所需核心素养进行综合训练。


“导谋引动”保障下好信息素养教育的“先手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涵盖课程体系调整、教师能力提升、教学场景重构、教学方法革新、育人实践创新等各个领域。改革的关键是要找准“切口”。“切口”不能太大,要具有试验性、探索性质,要可以“轻资产”运作;“切口”还要具有牵引性,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作为“火车头”带动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链”上的各个环节,良性互动,相向而行。


刘金兰校长说,实践中,学校选中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切口”。一方面,经过多年累,学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开源数据平台和Python等软件的逐步成熟和推广也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低成本信息检索的需要;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不仅包含如何查阅信息,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和分析信息,让他们在未来数字经济社会掌握应对各种复杂环境的知识技能,是利用数字技术处理解决现实问题的第一步,可以牵引数字模型构建、数字量化分析、数字成果呈现等多个学习环节。因此,学校最终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的“先手棋”。


选准“切口”,下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样的运作机制能够保障信息素养教育“小切口”可以取得“大成效”。通过实践探索,学校决定将“导谋引动”作为运作机制,为下好信息素养教育的“先手棋”提供保障。


学校“导”,进行顶层设计。学校统筹调配资源,搭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所需的软硬件平台;围绕信息素养教育,学校调整乃至重构数字课程体系;组建信息素养教学团队,保证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组织师资培训,帮助授课教师实现知识迭代和教学能力提升;设立“天财奖教金”,构建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投入信息素养教育并保持持续创新动力;设立监测机制,动态检验信息素养教育成效,保证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


团队“谋”,落实培养任务。教学团队具体谋划落实教学大纲设计、教案编写工作,探索形成相对科学、成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框架;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延展教学时空,激发学生信息素养学习兴趣;创设数字场景,通过实训实践将信息素养知识转化为运用数字技能解决问题的现实能力,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教师“引”,发挥引学作用。只有实现教学内容的持续迭代更新,摒弃“满堂灌”、“独角戏”、“静默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过程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成果。教师们通过创设高阶性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习潜能;通过教学学术研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牵引学生入境,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抬头”、“转脑”、“动手”。


学生“动”,实现主动学习。综合分析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学校确定学生“自主参与”为决定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最为关键的内在因素。实践中,鼓励学生主动的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一切资源学习信息素养知识,提升信息素养能力;鼓励学生从师生互动中受到启发,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增强团队意识,利用数字平台展开有效沟通,相互启发,共同完成高阶任务。


“导谋引动”运作机制,有效处理了“校”、“院”两大层级、“师”、“生”两大主体关系,实现了“校院师生”协同联动,并籍此探索出“学、赛、练”一体化育人模式,保障了下好了信息素养教育这步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的“先手棋”。


刘金兰校长说,推进“新财经”建设是摆在全体财经类院校面前的历史使命,需要每一所财经高校的每一位财经教育工作者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探索出一条实现财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END

审校 | 朱国华 汪静媛 杨波

图片